中国经贸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zgjmbjb@126.com

主管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商报社

编辑出版:《中国经贸》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9972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582/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zgjmbjb@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zgjmbjb@126.com

地址 : 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1号中国商报社《中国经贸》杂志社

网址: 《中国经贸》杂志社

高校网络暴力问题规制研究

时间:2019-07-27  点击:780


       

摘 要 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出一系列的网络暴力问题,网络暴力逐渐呈现出一系列的危害。本文对网络暴力的特征、危害和成因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高校网络暴力问题规制的办法。

关键词 高校 网络暴力 问题规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课题编号GZB131806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静波,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2.188

一、网络暴力的内容和特征

(一)网络暴力概念

网络的迅速发展其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力量,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其语言惩罚隐藏巨大的破坏力量为真实世界带来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失范行为,网络暴力通过网络行为主体将网络技术风险与网下社会风险进行交互、交叠,从而产生一种失范行为,对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进行人格受损,是一种严重的网络失范行为。这里我们所指的网络失范主要是网民道德失范,表现为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出现一系列的偏差。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

网络暴力与其他暴力行为相比,呈现出一系列的特征。一是伪善,网络暴力具有一定的伪善性,网民在网络中往往热衷于进行道德的审判,似乎他们常常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展开评论,对当事人进行责难,仿佛自己是代表正义而发表的言论。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网民都是在进行以讹传讹,并没有冷静的对事件进行思考,也没有客观的对事件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发表“自以为”正确的言论,从而产生言论不实的情况,伪善性凸显。二是现实,网络暴力常常会由网络行为转化为现实行为,从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网络暴力开始阶段往往是“键盘侠”行为,即网民通过互联网利用言语暴力对当事人进行围攻、侮辱。当言语暴力不能满足其内心需要时,就推动网络行为转化为现实行为,对当事人的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干预和打扰,甚至有可能诱发现实生活中的暴力事件,在这个网络转入线下的过程中,人肉搜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助推网络暴力向现实转化。三是群体。网络暴力同时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特征,网民在网络上开展语言攻击,对当事人进行口诛笔伐,最终会呈现出群体性围攻。在这个过程中,网民往往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因此常常会盲目的被某种观点所吸引,进而投入到网络攻击中来,形成极端言论,可能诱发极端行为。

二、高校网络暴力的危害

高校网络暴力是当前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高校网络暴力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其主要表现在主体、客体和环境三个方面,高校网络暴力行为对大学生校园环境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不仅损害了部分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对高校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产生了不利的行为导向。

(一)高校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影响

網络宣泄情绪如有利用得到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情绪宣泄方式,且能够降低情绪的危害性,但任何事物的开展都需要有一个度来把握,一旦发生越位,就很可能导致言论的肆意传播,为当事人带来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学生群体,偏激的言论可能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灾难,破坏其身心健康,影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方面,高校网络暴力会损害当事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一些道德意识淡薄的学生,在网络暴力事件发生之初,在对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就开始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搜索到的信息肆意发布在网络上,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在演艺圈发生的情况更为常见,演员们的微博账号被黑,生活隐私被肆意公布,网民秉持着“不扒光不罢休”的目的,开展人身攻击。网络世界虽然丰富多彩,但良莠不齐,充斥着很多不良的思想,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主体,其在这一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如果网络监管不到位,同时又缺乏道德的束缚,很容易侵蚀大学生,使其陷入误区,诱发不良行为的产生。

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暴力行为会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心里和性格的培养。网络暴力事件发生后,很多人不分清事情的真实,就将愤怒化为推手,推动事件蔓延、发展,同时教唆、感染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事件随着参与人员的增多,往往产生更多不良言语、甚至诱发不可控的后果,挑战社会道德和法律底线,从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这些方式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阻碍其健康的心里养成,弱化其道德、法律观念。当前我国有关网络的立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关法律的完善还任重而道远,立法体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因此对一些网络违法行为还难以进行追究审查,这导致高校学生对网络暴力行为还缺乏相应的认识,一些学生对网络暴力行为还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性,甚至可能参与到诋毁谩骂中来,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降低其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网络暴力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网络暴力如果不被进行有效的控制,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很容易克制不住自己,参与到虚拟世界的网络暴力中来,容易沉迷于“以暴制暴”的思想中,在解决问题时容易被这种不良思想所诱导,学生长期接触谩骂、谴责,久而久之对网络暴力逐渐不再排斥,并且感受到发表自己观点后的舒畅感,便会逐渐开始接受网络暴力。甚至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容易诉诸“暴力”手段,从而对和谐社会产生威胁,滋生不安全因素。

(三)高校网络暴力对社会道德标准的简介腐蚀

据调查,大学生网络暴力对事件当事人往往在网络中进行刨根问底式的追究,旁观者往往打着“维护正义”的幌子来对事件进行自我道德审判,往往不计后果的追究。有些大学生网络暴力事件的出发点可能是善意的,为了追求正义、谴责不道德行为而展开的,但事件一经公布就容易被好事者进行发酵,网络行为就开始背离了出发点,顺着不被控制的方向发展,当事人就被暴力审判、被制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道德就被忽略了。作为无边际的网络,汇聚了多种文化、价值观,大学生网民群体逐渐增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影响的冲击,从而陷入思想误区,学生会对是非观念产生混淆,不能有效的区分虚拟和现实的区别。高校网络暴力事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会在学生中进行快速的蔓延,常常会引起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很容易产生极端事件。当前我国立法还不够完善,对一些网络违法行为的事件难以做到严格追查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弱化的现象。一些大学生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不满足于网络攻击,还将其转移到现实中来,对当事人进行现实攻击,在一定程度上有损社会道德,间接的腐蚀了社会道德标准。

三、高校网络暴力的成因

(一)网络自身的虚拟和匿名性

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人的两面性往往被真实的展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众人夸赞的好孩子,在网络世界里可能因为对现实生活的压力而表现出狂躁、激动地行为,这符合弗洛伊德的超我、自我和本我的说法。网络本身就具有虚拟性,这也使得使用网络的人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在网络中,人本很容易将自己的本我展现出来,更容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放纵。在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的背后,网络暴力就会产生,“键盘侠”门就打着维护正义的口号进行暴力狂欢。

(二) 网民群体的从众心理或个性化特征

当前,我国网民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高校群体是网络使用的主体之一,同时高校学生在网络中也相对较为活跃,高校学生在面对网络的虚拟性和社会生活的现实性,不免会陷入虚拟和现实难辨的冲突和矛盾之中,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规则难以突破,极力寻找一个途径来打破这个束缚,网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阵地,虚拟化的网络中,学生能够宣泄情绪、能够逃避困境、能够满足心理需求,如果高校学生自身不能很好的控制或者恰当的处理这种情绪和行为,就很容易产生网络暴力。

(三)高校德育和法制监管工作有待加强

网络文化往往因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法治约束,常常出现多种观点的碰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容易导致错误的价值观形成,从而影响整个人生。面对网络冲击,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当前的网络法制监管工作也不够完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成为阻碍制约高校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四、高校网络暴力问题的规制

(一)加强道德自律,从源头杜绝网络暴力

对于高校网络暴力问题的规制,首要的就是做好的主体建设工作,要加强学生的道德自律,让学生恪守网络道德。道德作为一种自律行为,其体现的是社会规范的内化,是人们内心对自我的约束和要求,高校网络暴力问题体现的就是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问题,要想加强网络暴力问题的规制,就要加强学生的道德自律,使其真正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自律。学生应加强自身的约束和监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网络道德观,培养正确的的网络道德意识,积极践行网络文明。除此之外,大学生也要充分行使自己的舆论监督权,成为网络管监管的一分子,多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不实信息要加强监督和举报,共同营造晴朗网络空间,提升大学生整体的网络道德水平。

(二)加强道德教育,学生要肩负起德育责任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党和国家积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新时期,面对网络的快速发展,学校应积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要紧随时代的脚步开展与网络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教育。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提高对网络的判断能力,避免不良信息的侵蚀。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丰富校园网络教育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学校要积极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提高学生辨别落后文化的能力,积极推动校园网络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例如,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网络


本文由: 中国经贸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国经贸杂志社编辑部

2019-07-27

上一篇:广东海关上半年成品油缉私案值超40亿元
下一篇: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政协原副主席霍建设被查